在政府推行的「街市現代化計劃」下,啟用至今已30年的荔灣街市已完成由建築署提供設計意向、有利建築深化詳細設計及建造的重建工程,這是全港第一個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(MiC)的橋底街市重建項目,只需10個月便完成,而MiC組件是根據行業種類的需求來設計,可提升日常運作效能及善用空間。荔灣街市將於明天(2/2)試業,讓市民大眾能在更舒適、更完善的街市環境下打卡同時辦年貨。
街市整體的設計以色彩繽紛的現代化為主軸,融合燈具與天花的一體化設計令街市變得明亮,空間感亦大大提升,加上重新規劃的通風設備及排污系統,打破老舊街市給人侷促、濕滑的印象。此外,街市按行業種類劃分區域,配以清晰及具創意的指示牌,方便租戶日常運作及市民購物;而擴闊了的通道可讓嬰兒車和輪椅暢順通過,加上MiC暨裝配式設計(DfMA)的洗手間亦設有親子友善設施及多功能一站式洗手盆,為該區提供一個關愛的跨代共融街市。
重建後的荔灣街市將會是市民聚腳的地方,因此建築署加入了很多貼心的元素,將實用性融入設計當中,例如善用牆身來提供休憩處;而街市外邊圍欄採用雙立面設計,可從兩個方向看到不同資訊,讓街市能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。
有利集團副主席Rosana與項目團隊今早到街市接待食物環境衞生署、區議員及居民代表,其中一位在美孚生活超過54年的先生參觀街市後,感謝政府及團隊為他們帶來一個「通風好、光猛、鮮明及空氣清新」的街市。
荔灣街市屬香港少數身處天橋底下的公眾街巿,事實上,香港有逾2000個天橋底,Rosana期望致力活用橋底空間,例如早年的「起動九龍東 — 反轉天橋底行動」,為市民帶來更多的共享空間,提升幸福感及加強社羣連繫。